为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农民工就业状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按照总队方案要求,方城调查队对全县80户农户的务工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
一、基本情况
80户农民家庭期末家庭全部人口323人,其中,在校学生68人;劳动力人数205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8人;季末本地非农务工13人,季末本地非农自营6人,季末在外劳动力48人。
二、劳动力就业特点
1、多数上年纪劳动力为照顾家庭、缺乏技术、生活习惯等因素,选择在本地非就业。2015年一季度从业人数197人,从事第一产业126人,第二产业40人,第三产业31人。季末主要从业状况:季末就业人人194人,本地务农110人,占就人数的56.7%;本地费用自营9人,占就人数的4.64%;本地非农务工14人,占就人数的7.2%,外出从业49人,占就人数的25.37%,其他从业2人, 占就人数的1.0%。。外出从业人员中省内有29人,占从业人数的61.7%;省外20人,占从业人数的42.5%。
2、外出农民工受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就业环境和就业状况普遍较差。外出农民工中以体力劳动为主,多从事二、三产业,依照本季度从事过外出务工人员54人计算。从事二产的人数较多有22人,占外出就业人员的40.7%。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有32人,占59.3%。
3、外出方式以亲朋好友介绍为主。外出务工方式主要是依靠血缘、地缘、亲缘所构成的传统社会人际网络,大部分人在城市就业是通过老乡、熟人介绍,劳动部门和正规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还不是他们获得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
三、月工资收入有所提高
省外54名外出从业人员中,月工资收入1000-1500元的有1人,占1.8%;,月工资收入1500-2000元的有1人,占1.8%;,月工资收入2000-3000元的12人,占22.2%;,月工资收入3000元以上的40人,占74.0%。
四、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没有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农民工相匹配的就业市场,很多文化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农民工就会盲目就业,甚至无法就业。从有关数据来看,近八成的农民工为自发外出打工,政府和中介组织不到10%,因此有关部门应随时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就业。
2、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与现实需求差距大。近七成的劳动力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且有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外出后只能做些粗活、脏活、累活,而相对收入又很低。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一是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不足;二是短期行为,急需挣钱;三是农民工对培训的质量和培训后就业的愿望不能有效得到满足。
3、农民工有创业愿望急需创业扶持。一些农民工反映通过多年的务工有了一部分资金积累,他们总希望在家乡特别是依靠土地有所发展,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小了很难有盈利,大了资金又难以周转。受项目和资金的双重影响,其创业之路较为艰难,急需政府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
五、几点建议
1、建立多种农民工务工信息平台。目前农民工流动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依靠的主要是自己的社会和亲属网络,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增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除了农民工个体利用社会网络自发外出务工的模式外,劳务市场、经纪人制度、地方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模式均可以发挥中介的作用。因此,政府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多元化务工信息交流平台,将农民工组织起来,将来自企业和市场的就业信息,通过政府的渠道,与农民工实现信息共享,使其能够应对市场变动的风险。既可以达到政府促进就业,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浪费,还可以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工正确的自主择业,有利于实现政府、农民工、企业等'多赢'的局面。
2、发展有效的农民工培训、输出模式。目前,各地政府均把返乡农民工的培训作为重要举措,投入了大量财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真正实现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不是一次性培训所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从实际出发,探索了一套'免费吃住、免费培训','组织就业、有偿输出','长期跟踪、监督保障','初级务工课程免费,高级创业课程自费'的有效培训模式。这些培训教育模式对于邓州来讲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3、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让更多的劳动力就地消化。一是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商业化、工业化的进程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二是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消费需求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化生产要素,让更多的农民工在商业经营活动、农产品购销、种养殖等领域就业创业。三要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让更多的乡镇企业在农村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快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